资讯专栏INFORMATION COLUMN

JVM并发编程模型览

cppowboy / 2025人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和点评上的等并发编程模型。异步更适合并发编程。同步使线程阻塞,导致等待。基本模型这是最简单的模型,创建线程来执行一个任务,完毕后销毁线程。响应式编程是一种面向数据流和变化传播的编程模式。起源于电信领域的的编程模型。

本文介绍和点评JVM上的Thread, Thread Pool, Future, Rx, async-await, Fiber, Actor等并发编程模型。本人经验有限,难免粗陋,还请高手多多指教。

我们知道程序分为同步风格和异步风格。

可以写成同步风格用多个线程来并发执行。

也可以写成异步风格以支持更为灵活的调度。

异步更适合并发编程。

为什么要异步

异步的目的:充分利用计算资源。

同步使线程阻塞,导致等待。

异步是非阻塞的,无需等待。

如果发生了不必要的等待,就会浪费资源,使程序变慢。

比如这样的程序:

val res1 = get("http://server1")
val res2 = get("http://server2")
compute(res1, res2)

按照同步编程风格,一定要先拿到res1,才能开始拿res2。

按照异步编程风格,res1和res2互不依赖,发起对res1的获取后,不必等待结果,而是马上发起对res2的获取,到了compute的时候,才需要阻塞等待两个数据。

这是一种“顺序解耦”。有时候我们并不要求某些操作按顺序执行!那么为什么要强制其顺序呢?异步风格让我们能放弃强制,解放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等待。

如果异步操作能并行,程序性能就提升了,如果不能并行,程序性能就没有提升。在当今的硬件条件下,一般都能并行,所以异步成为了趋势。

怎么个并行法?这要从计算机架构说起了。让我们把任何有处理能力的硬件看做一个处理单元——CPU显然是主要的处理单元,I/O设备也是处理单元,比如说网卡、内存控制器、硬盘控制器。CPU可以向一或多个I/O设备发出请求,当设备在准备数据时,CPU可以做其他事情(设备就绪后会用中断通知CPU),这时就有n个硬件在并行了!况且CPU本就是多核的,能做并行计算。除此之外,在分布式系统中,能同时调动多台计算机配合完成任务,也是并行。

因此,让CPU等待、每次只请求一个I/O设备、不利用多核、不利用其他空闲的计算机,都是比较浪费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常见的并发编程模型。

基本模型 Thread

这是最简单的模型,创建线程来执行一个任务,完毕后销毁线程。当任务数量大时,会创建大量的线程。

大家都知道大量的线程会降低性能,但是你真的清楚性能开销在哪里吗?我试列举一下:

创建线程

创建一个线程是比较耗时间的。需要请求操作系统、分配栈空间、初始化等工作。

上下文切换

大家都知道的,操作系统基本概念,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WAITING状态的线程(多见于I/O等待)几乎不会被调度,因此并不导致过多的上下文切换。

CPU cache miss

大量线程频繁切换,势必要访问不同的数据,打乱了空间局部性,导致CPU cache miss增加,需要经常访问更慢的内存,会明显影响CPU密集型程序的性能,这点大家恐怕没想到吧。

内存占用

线程会增加内存占用,线程的栈空间通常占1MB,1000个就是1GB。而且在栈上引用了很多对象,暂时不能回收,你说有多少个GB?

资源占用

一些有限的资源,如锁、数据库连接、文件句柄等,当线程被挂起或阻塞,就暂时无人可用了,浪费!还有死锁风险!

那么分配多少线程好呢?

对于I/O密集型程序:一个经验数值是两倍于数据库连接数,例如你有30个数据库连接,就开60个线程;我还有个经验数值是500以下,超过500就慢一些,如果调用栈特别深,这个数值还要下调。

对于CPU密集型程序:我的经验数值是略多于CPU核心数 (理论上是等于,但你难免有几个阻塞操作)。除了核心数,还要考虑CPU cache的大小,最好实际测试一下。举个例子,某司内部的自动重构程序在Intel i7 3630QM CPU上测试,3~4个线程效果最好。

传统的网络程序是每个会话占用一个连接、一个线程。I/O多路复用(I/O multiplexing:多个会话共用一个连接)是应C10K问题而生的,C10K就是1万个连接。1万个连接是很耗系统资源的,何况还有1万个线程。从上文的分析可知,C1K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运用I/O多路复用了。

Thread Pool

预留一些可反复使用的线程在一个池里,反复地接受任务。线程数量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是一定范围内变动的,依所选择的线程池的实现而定。

这个模型是极其常用的,例如Tomcat就是用线程池来处理请求的。

注意——尽量不要阻塞任务线程;若实在无法避免,多开一些线程——每阻塞一个线程,线程池就少一个可用的线程。

Java典型的线程池有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等等,也可以直接new ThreadPoolExecutor(可指定线程数的上限和下限)。

Scala没有增加新的线程池种类,但有个blocking方法能告诉线程池某个调用会阻塞,需要临时增加1个线程。

Future

Future是一个未来将会有值的对象,相当于一个占位符(提货凭证!)。

将任务投入线程池执行时,可为任务绑定一个Future,凭此Future即可在未来取得任务执行结果。未来是什么时候呢?要通过检查Future内部的状态来获知——任务完成时会修改这个状态,将执行结果存进去。

最初的代码示例可改写为:

// 两个future是并行的
val f1 = Future { get("http://server1") }
val f2 = Future { get("http://server2") }
compute(f1.get(), f2.get())
高级模型 Rx

Rx (Reactive Extensions)是响应式编程的一种具体形式。响应式编程是一种面向数据流和变化传播的编程模式。

我们知道Java 8提供了Stream类型,代表一个有限或无限的数据流,可应用map, filter, collect等操作。Rx类似于Stream,也是有限或无限的数据流,只不过数据操作可以委托给线程池异步执行。(Rx也像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延伸,增加了分发和转换的能力。对数据流进行连接组合,这边生产,那边分发和转换,源源不断交给消费者。)

以RxJava为例:

Flowable.just("file.txt")
.map(name -> Files.readLines(name))
.subscribe(lines -> System.out.println(lines.size()), Throwable::printStackTrace);

以Reactor为例:

Flux.fromIterable(getSomeLongList())
    .mergeWith(Flux.interval(100))
    .doOnNext(serviceA::someObserver)
    .map(d -> d * 2)
    .take(3)
    .onErrorResumeWith(errorHandler::fallback)
    .doAfterTerminate(serviceM::incrementTerminate)
    .subscribe(System.out::println);

由代码可见,对数据流的操作很像是对集合的函数式操作,subscribe就是异步的forEach,doOnNext就是有返回值的异步的forEach。

主流实现有RxJava、Reactor、Akka Streams,API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在靠拢Reactive Streams规范,想必会变得越来越相似。

async-await

async-await是一种特殊语法,能自动把同步风格代码转换成异步风格代码。正确运用,就能使代码在阻塞时自动让出控制权。

C#内置的async-await是最完整的实现。Scala通过Async库提供这个语法,代码大概是这样:

val future = async {
  println("Begin blocking")
  await {
    async {Thread.sleep(1000)}
  }
  println("End blocking")    
}

代码会被自动转换成多种future的组合形式。无需特意处理,能并行的部分都会自动并行。

Fiber

Fiber是协程的仿制品。一般多线程是抢占式调度,你一个任务跑得好好的突然把你暂停;协程是协作式的,你一个任务阻塞或完成时要主动让出控制权,让调度器换入另一个任务。

async-await自动把代码转换成可自动让出控制权的形式,已经有协程的雏形了。Fiber更加智能,连async-await语法都不用了,只要把代码写在Fiber里面,就像写在Thread里面一样,自动异步化了。

async-await只能暂存当前作用域(转换成闭包),Fiber则能暂存整个执行栈(每个作用域只是一个栈帧)。当然了,运用嵌套的async-await也能暂存整个执行栈,我更赞同如此,因为能更好地控制内存占用。

JVM上主流的实现是Quasar,通过java-agent改写字节码来实现,在需要让出控制权时抛出异常打断控制流(不必担心异常方面的性能开销),保存执行栈,然后换入另一个任务。

Java示例:

new Fiber() {
  @Override
  protected V run() throws SuspendExecu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your code
  }
}.start();

Kotlin示例:

fiber @Suspendable {
  // your code
}

代码中调用的任何会阻塞的方法都要标记@Suspendable,让Quasar知道调这个方法时要暂停当前Fiber并执行另一个Fiber,同时用另外的线程池执行会阻塞的方法。

Actor

起源于电信领域的Erlang的编程模型。actor是任务处理单元:每个actor只处理一个任务,每个任务同时只有一个actor处理(如果有大任务,就要分解成小任务),actor之间用消息来通信

在Erlang中,每个actor是一个轻量级进程,有独立的内存空间(所以通信只能靠消息),因此有独立的垃圾回收,不会stop the world。

actor可以发了消息就不管了(tell),这是典型的异步;也可以发了消息等回应(ask),返回值是一个Future,实际上是创建了一个新的actor在悄悄等待回应,仍然是异步。

actor可以透明地分布在不同机器上,消息可以发给本机的actor,也可以发给远程的actor。

JVM上唯一成熟的实现是Akka,JVM不能给每个actor独立的内存,垃圾回收仍可能stop the world。

actor显然是一个对象,拥有状态和行为。
actor也可被视为一个闭包,拥有函数和上下文(整个对象的状态都是上下文)。
actor每次能接收并处理一个消息,处理中可以发送消息给自己或另一个actor,然后挂起或结束。
为什么要发送消息给自己呢?因为正在处理消息时是不能挂起的,只能在“一个消息之后,下一个消息之前”的间隙中挂起。
假设你收到一个A消息,执行前半段业务逻辑,要做一次I/O再执行后半段业务逻辑。做I/O时应当结束当前处理,当IO完成时给自己发一个B消息,下次再让你在处理B消息时完成剩余业务逻辑。前后逻辑要分开写,共享变量要声明为actor的对象字段。
伪代码如下:

class MyActor extends BasicActor {
  var halfDoneResult: XXX = None

  def receive(): Receive = {
    case A => {
      halfDoneResult = 前半段逻辑()
      doIO(halfDoneResult).onComplete {
        self ! B()
      }
    }
    case B => 后半段逻辑(halfDoneResult)
  }
}

当actor的状态要彻底改变时,可以用become操作彻底改变actor的行为。从面向对象编程的设计模式来看,这是state pattern,从函数式编程来看,这是把一个函数变换成另一个函数。

由此可见,actor模型就是把函数表示成了更容易控制的对象,以便于满足一些并发或分布式方面的架构约束。

这段逻辑假如改写成async-await或fiber,伪代码如下所示,简单多了:

def logicInAsync() = async {
  val halfDoneResult = 前半段逻辑()
  await { doIO(halfDoneResult) }
  后半段逻辑(halfDoneResult)
}

def logicInFiber() = fiber {
  val halfDoneResult = 前半段逻辑()
  doIO(halfDoneResult)
  后半段逻辑(halfDoneResult)
}
Actor与分布式架构

可以看出,相比于async-await或Fiber,actor就是一种状态机,是较为底层、不易用的编程模型。但是actor附带了成熟的分布式能力。

我感觉actor很像异步版的EJB。EJB中有stateless session bean和stateful session bean,actor也可按stateless和stateful来分类。

PayPal的支付系统就是基于Akka的,还为此编写并开源了一个Squbs框架。业务逻辑仍是用actor实现,Squbs只增加了集成和运维方面的支持(这个也重要)。然而我对此技术路线(业务逻辑基于actor)持审慎态度,接下来就分类说明我的意见:

无状态的分布式架构

我认为,此架构只需要三种通信模型:消息队列、同步RPC、异步RPC。

消息队列:异步的,只管发送消息,不等待返回结果(即使需要知道结果,让consumer向sender回发一个消息即可,会异步触发sender这边的回调)。消息可能触发远端的一个任务,也可能触发更多消息的发出,也可能什么都不触发。

同步RPC:同步的,向远程结点发送消息,保持当前的执行栈,同步等待回复。执行栈一直占着线程。简单易懂而广泛流行的模型。

异步RPC:异步的,向远程结点发送消息,保持当前的执行栈,异步等待回复。执行栈可暂时被换出线程,收到回复时再切回。

消息队列、同步RPC都不需要Akka出场,自有各种MQ、RPC框架来解决。至于异步RPC,GRPC是一个跨语言的RPC框架,也可建造一个基于WebSocket协议的RPC框架。如果无需跨语言,也可让Akka出场,但不是直接基于Akka编程——而是在Akka之上构建一个RPC层。如果功力较高,可直接基于Netty构建RPC层。

actor进行“请求-响应”往返通信时,在收到响应之前,请求端的actor要挂起、暂存在内存中。协程进行这种通信时,则是请求端的执行栈要挂起、暂存在内存中。

有状态的分布式架构

这是actor的龙兴之地, 也是最合适的用武之地。

以即时聊天(IM)为例,用actor怎么实现呢?

如果每个actor对应一个人,1万人只需要1万个actor,1万个连接。用户A对用户B说话时,actor A收到消息,转发给actor B,由actor B发送给用户B,反之亦然。

如果每个actor对应一个会话,最多需要1亿(1万×1万)个actor,连接数不到1亿(同一台服务器与某个用户的连接可供相关会话共用),但也过多了。

因此选择第一种实现:每个actor对应一个人,actor要记得它对应哪个人、消息往来情况如何,这就是“状态”!如果10万用户在线,就要10万连接(这与IO多路复用无关,对吧?),单机显然hold不住,需要多机。如果用actor A和actor B不在同一台机器,就要远程通信了。对基于Akka的程序来说,本地通信或远程通信是透明的,赞!

其实不用actor也能实现,一切状态和关系都能用数据结构来表达,只不过actor可能更方便一些。

总而言之,Akka模仿Erlang,精心设计了业务无关的actor的概念,然而越是精心设计的业务无关的概念越有可能不符合多变的业务需求:)。如果问我用不用actor,我只能说,看情况吧。也希望有哪位英雄能介绍一两个非actor不可的场景。

再与RPC对比

现在,假设有一个微服务架构,在众多服务中有A、B、C三个服务,调用顺序是A->B->C。RPC只能以A->B->C的方向请求,再以C->B->A的方向响应;actor则能让C直接发送响应给A。但如果C要直接回复A,就要与A建立连接,使网络拓扑和依赖管理都变复杂了——如非必要,勿增复杂。

为了避免,利用MQ来发送响应?MQ就像一个聊天服务,让分布各处的服务能彼此聊天。IM、actor、MQ,一切都联系起来了,有没有感受到妙不可言的意境?

但是压力集中到了MQ的broker,网络也多了一跳(publisher->broker->consumer),对性能有所影响。

结语

本文介绍、点评了JVM上多种常见的并发模型,并试图建立模型之间的联系,最后以分布式架构为例加以分析。

那么应用程序要怎么写呢?看文档吧,各种库或框架都希望有人来用,满足它们吧!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11758.html

相关文章

  • JVM并发编程模型

    摘要:本文介绍和点评上的等并发编程模型。异步更适合并发编程。同步使线程阻塞,导致等待。基本模型这是最简单的模型,创建线程来执行一个任务,完毕后销毁线程。响应式编程是一种面向数据流和变化传播的编程模式。起源于电信领域的的编程模型。 本文介绍和点评JVM上的Thread, Thread Pool, Future, Rx, async-await, Fiber, Actor等并发编程模型。本人经验...

    wudengzan 评论0 收藏0
  • Java 并发编程(学习)

    摘要:并发编程的挑战并发编程的目的是为了让程序运行的更快,但是,并不是启动更多的线程就能让程序最大限度的并发执行。的实现原理与应用在多线程并发编程中一直是元老级角色,很多人都会称呼它为重量级锁。 并发编程的挑战 并发编程的目的是为了让程序运行的更快,但是,并不是启动更多的线程就能让程序最大限度的并发执行。如果希望通过多线程执行任务让程序运行的更快,会面临非常多的挑战:(1)上下文切换(2)死...

    NervosNetwork 评论0 收藏0
  • 我的阿里之路+Java面经考点

    摘要:我的是忙碌的一年,从年初备战实习春招,年三十都在死磕源码,三月份经历了阿里五次面试,四月顺利收到实习。因为我心理很清楚,我的目标是阿里。所以在收到阿里之后的那晚,我重新规划了接下来的学习计划,将我的短期目标更新成拿下阿里转正。 我的2017是忙碌的一年,从年初备战实习春招,年三十都在死磕JDK源码,三月份经历了阿里五次面试,四月顺利收到实习offer。然后五月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蚂蚁金...

    姘搁『 评论0 收藏0
  • jvm原理

    摘要:在之前,它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关键字,因为在程序中使用它往往收集器理解和原理分析简称,是后提供的面向大内存区数到数多核系统的收集器,能够实现软停顿目标收集并且具有高吞吐量具有更可预测的停顿时间。 35 个 Java 代码性能优化总结 优化代码可以减小代码的体积,提高代码运行的效率。 从 JVM 内存模型谈线程安全 小白哥带你打通任督二脉 Java使用读写锁替代同步锁 应用情景 前一阵有个做...

    lufficc 评论0 收藏0
  • java并发编程学习1--基础知识

    摘要:死亡状态线程退出有可能是正常执行完成也有可能遇见异常退出。类有新建与死亡状态返回其余状态返回判断线程是否存活。线程因某些原因进入阻塞状态。执行同步代码块的过程中执行了当前线程放弃开始睡眠进入就绪状态但是不会释放锁。 【java内存模型简介 JVM中存在一个主存区(Main Memory或Java Heap Memory),Java中所有变量都是存在主存中的,对于所有线程进行共享,而每个...

    huangjinnan 评论0 收藏0

发表评论

0条评论

最新活动
阅读需要支付1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