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专栏INFORMATION COLUMN

技术人攻略访谈二十三:工具理性主义者黄允松

Andrman / 1364人阅读

摘要:导语本期采访对象黄允松,青云创始人及。作为一个纯粹的工具理性主义者,黄允松致力于打造优良的工具,大幅降低的复杂性,让一切变得更加平滑和简单,这是他让世界变得美好起来的方式。


文:Gracia 摄影:周振邦(本文为原创内容,部分或全文转载均需经过作者授权,并保留完整的作者信息和技术人攻略介绍。)

导语:本期采访对象黄允松(Richard),青云QingCloud创始人及CEO。对云计算领域从业者来说,黄允松这个名字绝不陌生,在他的领导下,去年7月上线的青云,迅速成为国内IaaS领域最大的黑马。说青云是黑马,不是因为它刚获得了IaaS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而是其远超对手的卓越表现:所有资源秒级响应、100%的二层网络隔离、SDN、超越亚马逊数倍的存储速度......像鱼群中冲入的鲶鱼,青云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将直接刺激IaaS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凭借这种极客气质,青云迅速吸引了一帮创业者,至少攻略君身边的这群技术极客们纷纷第一时间用起了青云主机,一边嚷着要折扣,一边心甘情愿地继续充值。

黄允松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此,他瞄准的是万亿级的企业市场,而这正是巨头们扎根的地方。青云这家还不到10人的初创公司,何以挑战巨头?如果你见过黄允松本人,自会有答案。他身上有着难以置信的热情和感染力,对企业市场的理解深入骨髓。他在IBM的9年时光都投身于开源,跟随着开源世界的脚步,坚定地在技术路线上前进。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立独行,世界上少了一个被老牌IT公司完善的职业规划驯养得锐气全无的人,多了一家青云这样的酷公司。对于云计算的未来,黄允松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云计算不是一个纯商业的游戏,不是一个纯巨头的游戏,而首先是一个技术游戏。”作为一个纯粹的工具理性主义者,黄允松致力于打造优良的工具,大幅降低IT的复杂性,让一切变得更加平滑和简单,这是他让世界变得美好起来的方式。

技术人攻略:听说你曾是IBM SmartCloud的初创成员及架构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机会?

  

我03年加入IBM,当时的工作是做Tivoli产品线的监控方向。Tivoli产品定位于IT基础设施管理,帮助客户管理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及中间件。在80、90年代,这是很正确的方式。但来自AWS、Google、VMware等一波超级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停地耕耘,改变了IT基础架构。整个世界的游戏方式变了,那么只有两个选择,跟着变可能还有一些生机,如果不跟着变,那就等着关门。

09年IBM一位Director从美国外派到中国来,他非常热衷于Cloud,问我有没有兴趣做。正好我本人很早就开始用Amazon的AWS,遇到这样的机会求之不得。

项目在起步阶段非常艰难。大公司做事情需要申请预算,尽管有非常好的idea,但只有看到潜在客户和产出,公司才会真刀真枪地投入资源。所以项目开始的时候,只能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加上实习生,一共参与项目的也不超过五个人。

当时的想法是做一个跟Amazon AWS一样的产品。刚开始连机器都没有,只好找同事去借,自然也借不到性能很好的机器。IBM的产品太大,运行起来对计算机CPU和内存要求比较高。为了减少开发成本和时间,我们尽量采用了开源的、轻量级的解决方案,例如数据库用MySQL,大数据处理用Hadoop、Hbase等,用最快的速度去验证这个架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项目缺乏资金投入会面临很多问题,缺设备、缺人,但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在完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产品。一旦产品得到公司认可,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就不仅仅是写代码、做设计、做测试这么简单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会花费在沟通上,并且要考虑如何将新产品和公司已有的产品结合,还要处理公司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各种关系,产品设计会受到巨大干扰。

2010年国庆节后,我们发了内部阿尔法版本。突然之间,多了很多领导,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开会、发邮件。时间一长,我发现这个产品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想法。IBM更希望能做成私有云,可以配合硬件卖给客户。我在IBM待了那么多年,按道理说,七年之痒早就过了,为什么还会选择离开?我非常喜欢IBM,但我是真的想,做我理想中的那个Cloud。

技术人攻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做QingCloud,你理想中的Cloud是什么样的?

  

我的职业履历非常单纯,从2004年起做了三年Eclipse,从07年起做Hadoop及虚拟化(Virtualization),09年开始做Cloud,再加上从未离开的Linux,我感觉自己所学到的一切都是为了做Cloud准备的。另外两位创始人分别来自百度和腾讯,对底层技术非常热衷,大家一拍即合。QingCloud在2012年立项,2013年7月上线。

原来的理想是做PaaS,因为我对中间层更熟。但要做PaaS,总得有IaaS平台支撑,可是除了国外的AWS,国内市场有哪家能提供良好的性能、磁盘IO、网络IO、百分之百的网络二层隔离,以及百分之百功能提供的API?答案是没有!最后没办法,只好自己做IaaS。做QingCloud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是希望通过做这件事,让市场的其它Cloud玩家,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商业层面,都引起高度重视。

很多人对云计算的理解有误区,我经常在很多场合讲:云计算根本不是一个卖虚拟机的生意。卖虚拟机的生意,更适合用一个词来形容,叫VPS。IaaS对于性能、隔离度、QoS要求非常高。简单讲,用户和用户之间要隔离好,资源和资源之间要隔离好,不能说A犯了错,B用户受影响。云计算不是把一个大的物理服务器,拆分成很多小机器,然后把小机器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给很多消费者这样一个生意,而是要改变整个IT基础架构,实现包括从设计、到制造、到交付、到使用在内的生态链的改变。

技术人攻略:你说IT基础架构整个改变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是源自于企业的需求吗?

  

企业的需求非常强烈。先回顾一下历史,90年代末期,互联网第一段泡沫让IT的力量释放出来。那时候客户都是银行、电信、媒体等大家伙。他们有几个特点,第一,有钱;第二,项目实施周期长。银行的信息化项目,一般都在一年以上,定单金额更是高达几千万到上亿。

近几年,大家伙们虽然还是IT强有力的消费者,但新消费者变成了满大街都能看到的小型公司,要么做Web程序,要么做手机应用。从一拍脑袋产生这个想法,到把它做出来,开发周期可能就两、三个月。上线运行两、三个月之后,就能证明这个东西是死还是活。新消费者有几个特点,第一,对敏捷性的要求非常高,马上就要用机器;第二,没那么多钱,不会买几万块一台的机器;第三,试错成本变得非常重要,需要快速上线验证需求。

IT资源的新消费者们对于IT的弹性、敏捷性、效率和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IT工业的生产、供应,和使用方法必须随之改变。IaaS实际上是一个高度分散的硬件调度系统,我们要让这个过程做到足够智能、足够敏捷、足够弹性、足够实时,那么硬件本身就不再是每个人都必须去拥有和熟悉的东西了。在Cloud这个行业,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云计算就像水电站,大伙都要用电,但需要去发电的人是少数。把IT变成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不觉得这条路是不通的。因为IT太复杂了,我做了这么多年,依然觉得IT太复杂:操作系统、安全补丁、网络、防攻击、防病毒太复杂了,为什么要让每一个人都去理解它呢。

当人类解决了基本的吃穿问题之后,会越来越多追求体验,体验需要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而这一切都要依赖于IT。如果我们想让这个星球上几十亿人口受益,那么IT产业整个要改变,这就是Cloud的伟大意义所在,而不应该仅仅把它看作是一门看起来不错的、可以赚钱的生意。

前段时间奥巴马总统建议每个人都去写代码,我个人对这个建议高度认可,但想法不是光写代码就能实现,因为代码需要运行。从更完善的生态,以及鼓励更多人进入IT行业来说,IT的复杂度是一个缺憾。我们应该大幅的降低IT的复杂度和它的使用成本,这样才能迎来蓬勃的发展。

技术人攻略:感觉QingCloud的定位和其它的云初创企业不太一样,更加重视来自企业市场的机会,但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一直被IBM、Oracle、HP等巨头把控,你如何与他们竞争?

  

首先,时间点很重要,美国技术市场在Cloud上投资已有将近十年了。Amazon是先驱,但是一直亏损得非常惨烈。IBM、Oracle、HP这些大公司一开始对云计算不屑一顾,但时间改变了这一切。新增用户群的心态和体量都发生了改变,回过头来刺激Cloud提供者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技术,让它变得可靠。

大型企业为什么不相信云?比如要把云服务卖给银行,用传统IT的方式要花一万块钱,用Cloud只需要一百块钱。银行首先一定会关心这个东西靠不靠谱,系统放上去会不会挂,而不会因为你太便宜而不买。客户对于技术信心的建立,需要时间周期。

好消息是,我觉得这个时间差不多到了。有个很好的例子,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在IBM和Amazon之间选择了Amazon。CIA对保密性的要求至少跟银行差不多,能采用Amazon的云服务,至少从技术角度来说,可以认为云计算已经能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了。至于能不能做得好,那就是技术问题。如果连客户都没做好准备,那这个市场一定做不起来。Google的GCE之前一直在Beta,现在正式发布了,说明大的玩家开始认可里面的机会了。

企业市场是最最重要的,因为IT的大宗采购者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但他们都比较保守,所以一定要让企业用户信任这个东西。我们倒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让企业把自己的核心系统一股脑丢到Cloud上面来,我们只是希望企业用户们能够把Cloud作为他们采购技术方案中的一个选择。采购Cloud,不是因为它热门,而是因为真正能够帮助到企业。为什么我天天呼吁,整个Cloud行业都要行动起来,把技术做得非常扎实。因为只有做好技术,才能谈商业,只有在技术上真的是可行的,接下来才可能去说,更加便宜了,运维更加方便了。

试问一下,现在云上跑的那些虚拟机,虚拟防火墙,真比得上Cisco、华为、HP、IBM那些几十万的设备吗?假设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要把系统放到Cloud上,有哪家Cloud运营商敢接这个活?全世界的Cloud恐怕都不敢接。国内Cloud运营商自己的核心系统甚至也不敢放上去,说明Cloud这个东西,最多就是一杯茶,压根还没上台面呢。再过十年时间,这个行业才可能成为市场上主要的玩家。所以云计算领域所谓的竞争是个伪命题,供应到了超级饱和的阶段才谈得上竞争。

回过头来说国内市场,国内有很多公司打着Cloud名号,但从技术上看都是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甚至仅仅是硬件托管与代维。有些人总把商业放在技术之前,做着忽悠消费者的事。云计算不是一个纯商业的游戏,不是一个纯巨头的游戏,而首先是一个技术游戏。这个行业里的各家公司应该齐心合力,投入力量,投入资金去做研究和开发,经历成千上万的失败,最后才能收获成功,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建越漂亮的楼房,根基越要牢固,而根基就是技术。先做好技术,再来谈商业。

我从来没有说好的技术就一定能够赢得好的商业,但技术是商业能够做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但现在有太多的人,迫不及待地去谈商业。QingCloud在技术上追求极致,所有资源调度做到秒级响应,就是希望能够让市场上这些Cloud玩家意识到:Cloud不等于VPS。有竞争才是好事情,这么大的市场,不是靠几家公司就能吃得下来的。要知道我们是在为人类建造新的电厂,谁有能力为整个地球建一座电厂呢?所以Cloud这个行业不可能垄断,连发电站都垄断不了,更别提云计算了。市场需要有大把的工程师和大量的资金进入,玩家越多这个市场才能做起来,否则Cloud就会成为昙花一现。当大家在技术上互相追赶,就会发生一件很意思的事情,企业客户会大规模采用云计算,这个时候还用担心商业吗?

QingCloud的目标是做IT供应商,做行业的解决方案。在IBM干了那么多年,这个公司在我身上烙下了非常深的印记,我永远都会把稳定性和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接下来是性能,第三才是价格。我希望能看到产业里的战友们齐心协力,把技术做到全球最好,因为Cloud对中国人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对美国人的重要性。中国的人口密度那么高,中国的公司更多,中国的用户更穷,难道我们不应该制造出比美国的Amazon和Google更好的Cloud技术吗?

技术人攻略:SDN是当前的热点技术,QingCloud第一次上线就推出了SDN,能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吗?

  

因为IT消费者的心态和方式发生了改变,云计算这个行业要求一切都是弹性、动态、不确定的,并且总是能以最低的投入成本,获得最高的性能,所以网络也要用动态的方式进行管理。Cloud如果没有SDN,最多只能叫做VPS。SDN分两个层面,一是你的硬件用什么方式管理,二是Cloud的用户怎么去用。

纯SDN领域的人谈得最多的是硬件管理。SDN最主要的特性,是将控制跟转发分离。在传统网络架构里,控制和转发功能都固化在盒子里,现在这一切都变成可编程的,通过更灵活的交换机,实现流量重定向,通过协议控制管理网络负载和流量的变化。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SDN本身并不等于OpenFlow,网络领域的协议控制有很多,甚至自己都可以做一个协议。QingCloud局部采用了OpenFlow,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协议。

站在用户层面,SDN最主要的功能是降低了网络管理的复杂度。传统网络配置需要用线接到笔记本电脑,再跟交换机、路由器连到一起,做超级复杂的配置。经常弄错不说,不同设备厂商之间命令还不一样,Cisco、华为、北电各有各的搞法,复杂度非常高。更悲剧的事情是做容量规划,传统的网络是纯静态的,如果业务发展得很好,原来规划的容量不够,出现带宽拥挤和很高的延时再想扩容并不容易;或者业务发展没有达到预期,花了很多钱投资在IT上,也会很懊恼。而在QingCloud里,动动鼠标十秒钟就能创立一个百分之百隔离的网络。防火墙也是用鼠标确立设备之间的关系,拖动一下就做好了。

SDN对网络弹性是个巨大的推动,Cloud运营商可以从物理设备层面实现更好的流控,同时用户层也能享受到更方便的网络配置,这两件事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QingCloud第一次推出,就携带了全面的网络功能,因为网络隔离对于企业用户至关重要,没有网络隔离,用户根本不会用Cloud,因为不安全。

技术人攻略:QingCloud按秒计费的方式是个噱头吗?是否会浪费计算资源?

  

最初我们提供了按年、按月、按天、按小时四种计费方式,让用户自由选择,但效果不好,因为用户感觉没弹性。曾经有个用户需要做大型的3D图形渲染,时间无法预期,如果按小时计费,用了65分钟就要收120分钟的钱。而中国最常见的计费方式是按月和按年计。再举个真实的例子,某位客人需要9个月的计算时间,按照国内某些IaaS平台的计费方式,按年买比只买9个月便宜,因为能享受一个整体折扣。但是剩下3个月的计算资源空闲,是很大的浪费。

从用户角度来说,计费周期越是细,越节省计算资源。对QingCloud来说,越短的计费周期,越有利于物理计算资源重用。QingCloud上线5个月,系统里的Job数已经超过10万,资源创建和销毁的速度非常快。但如果用包年的方法,一整年一个Job,完全没有弹性。

再来看单价,按秒计费不一定会把单价提的很高。QingCloud里面,512M内存加单核的主机是6分钱一小时,同样的配置在另一家IaaS服务商那里是2毛7分。只有那些把商业放在技术之前的人才会考虑用较长的付费周期锁定用户,而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意模型。按秒计费不会浪费我们的计算资源,因为我们非常理解大数据。

再回到用户的需求。我在IT行业这么多年,非常了解企业市场的复杂性,它里面不仅有服务器,还有非常庞大的开发、测试、集成的需求。集成测试要模仿客户的生产环境,克隆一套,测试一结束,机器就没用了,这是非常浪费的。我在IBM时候,同事们每人除办公电脑外,还会有一台以上的PC机或服务器做开发和测试。测试的时间完全是不可预期的,如果系统能做到高度弹性,就完全可以支持企业客户复杂的需求。

技术人攻略:按秒计费既然有如此多的好处,为什么只有QingCloud采用这种方式?

  

要实现按秒计费,前提是做到所有资源秒级响应,这里面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如果系统响应时间是分钟级别,当然无法按秒计费。Azure获取资源需要好几分钟,AWS也需要50秒到1分钟。QingCloud的资源调度基本上做到6秒左右,虽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实时,但已经足够快了。

IaaS行业内有一个共识,这个领域的技术投入有三个百分比:50%网络,30%存储,20%虚拟化。由此可见,卖VPS虚拟机的厂商只做了20%的活,想真正把IaaS做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和存储上。

我们花了大量心血解决分布式块存储技术这个难点,前期做了6个方案都没成,删代码的时候非常心痛,到第7个方案的时候终于成了。网络也一样,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开发过程,做到最后都快放弃了:要么不通、要么性能差、要么不稳定、要么有严重风暴、要么拥塞,甚至一个配置指令在电脑屏幕上能够折五行。不停地实验,做到都快放弃了,终于成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青云也不是一日做成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于失败的尝试。

技术人攻略:你在IBM做了九年,感觉是一个极客潜伏在大公司。你既没有走管理路线,也没有被体制同化,反而还出来创立了一家很酷的公司,感觉很特别。

  

大多数人对IBM的第一印象,会感觉IBM的产品不怎么样,或者说不好用。一个软件的安装包可能有十个GB那么大,一张DVD光盘都放不下,但这实际上不是IBM的全貌。我最喜欢IBM的地方是,这是一家没有真正的老板的公司,不像微软、Google,或者国内的百度、腾讯一样,都有一个灵魂人物。IBM有一个词非常流行,就是“老板”,每个人都是“老板”,但实际上又并不是真正的“老板”,恰恰成为这个公司厉害的地方。这家一百多年历史的公司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技术方向和可能性,分布于全球的实验室里,能找到不同技术路线的高手。IBM对工作的限定性没有那么强,实验室采用目标式管理,虽然不像Google一样,把给员工20%的自由工作时间制定成政策,但员工却有机会这样去做。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在IBM公司还不算少,只是大家没有机会认得他们而已。

技术人攻略:在IBM做开源的经历是否对你有很大的影响?

  

影响很大。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开始搞Linux,一直到现在电脑都是用的Linux系统。这是一种很单纯的感情,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你彻头彻尾地研究它,并且总能让你激动。

我在IBM从事了很长一段时间开源工作。IBM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开源项目投资者,但在IBM做开源确实不是主流。但不管是在IBM也好,在Red Hat或者其他的商业公司也好,做开源都是一件让人感到内心舒畅的事情,因为技术本身就是开放的。

举个例子,电信行业的发展远远比不上IT行业,因为电信行业是封闭的,标准和规范一般由固定几个厂家制定。但你看,诺基亚现在基本上随风飘散了。因为乔帮主在手机上做了个创举,把键盘的位置交给了屏幕,把屏幕交给了软件工程师,由IT行业的兄弟们来定义手机能干什么,一下子就开放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所以开放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动力。

我是一个纯粹、百分之百的工具理性主义者。这世上万事万物都相关,技术能改变一切。因为技术最后会变成工具,工具会影响人类,工程师的力量也因此被放大。当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只能从原来学到的知识来做推断:人类取得长足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发展出了新的工具,比如说从石器过渡到青铜器,从青铜器过渡到铁器,从铁器到蒸汽机发明。技术不仅改变商业,它也改变政治,因为权利来自信息的不对称,技术会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平等。

工程师放到古代,就是工匠,工匠的工作是是发明和创造工具,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有效率。我希望能创建优良的工具,让一切更加平滑,更加廉价,更加美好,从而帮助到每一个人。


说明:采访当天,交换机出了问题,黄允松很着急,但仍然给了我们宝贵的两个半小时。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青云用户迅猛增长,黄允松发邮件确认文章时候,为上架新设备已经在机房奋战了好几天!


附:技术人攻略采访了青云的市场总监,卢敏。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青云和黄允松。(青云对技术追求极致的精神真的很打动攻略君,所以这真的不是广告,是攻略君心甘情愿加的内容:),愿这样的公司能够更多!! )

技术人攻略:请从你的角度评价一下Richard?

  

Richard很有情怀,他的情怀不是从商人的角度,也不是纯粹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而是希望能够为这个世界做一些事情。

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使用IT资源的工具。这个世界上使用工具去创造各种各样应用的工程师很多,但能去创造工具本身的工程师并不是很多。他的情怀表现在只为单纯达到这样的目标而不懈追求,而非商业上的东西。

技术人攻略:为什么选择加入QingCloud?这家公司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我之前在华为工作了11年,售前、销售、Marketing都做过。我不认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需要挣更多的钱,而是想找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去年国庆节后专门飞到北京,特别高兴我的背景可以帮到QingCloud,大家聊得非常开心。公司决定让我考虑加入,我是在24小时之内就提出了辞呈,并在一个月之内就完成了工作的交接。

如果单纯想来谋求丰厚的薪水,那么你不应该来QingCloud这家公司。但如果你寻求实现职业上的梦想,QingCloud的机会可能是千载难逢的。技术革新的机会将带来超出你想象的回报,会让你的职业生涯充满挑战与乐趣,并在成就QingCloud的同时完成你的财富积累。


说明:这张图片来自卢敏的朋友圈,这是青云曾经的会议室,白色的桌子和椅子其实是新添的(难道是拿到投资之后买的吗?)。去年12月采访的时候,攻略君就坐在橙色的连靠背都没有的小圆凳子上,拖了另一张小圆凳子当桌子,是不是真的很创业范儿!青云最近搬家啦,“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祝他们越来越好!!


特别感谢:摄影师周振邦,Richard的照片均是他拍摄,非常喜欢!!!!第一张封面图其实是黑白胶片照洗出来的,攻略君用PS上了个色。希望以后能和邦邦一起采访更多有趣的人,为每个访者都拍出能反映他们真实一面的照片!!!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欢迎和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你关注“技术人攻略”,邮箱 devlevelup@gmail.com,新浪微博 @devlevelup,希望能成为技术人成长的精神家园。
欢迎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关注技术人攻略

感谢SegmentFault提供博客专栏及推广支持。
感谢迅达云成提供云主机及技术支持。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25126.html

相关文章

  • 云计算未来是什么样子?

    摘要:年是云计算落地元年评判标准有两个至顶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的现场,我们请来了青云黄允松接受采访。你认为云计算发展这几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黄允松我特别喜欢谈论这种话题,我觉得其实到年一切都在预期中,但眼不见为虚。 在不久前在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连续三次参加大会的青云QingCloud CEO黄允松接受了ZD至顶网的视频专访,分享了他眼中的云计算市场、互联...

    tulayang 评论0 收藏0
  • 技术攻略访谈二十九:平行世界守护者

    摘要:从第一次向内核社区提交,到成为全职的开源贡献者,峰光投身于开源领域已将近年。或许是虚拟世界过于精彩,在现实中,峰光过得至为简朴。不知为何,每当想起像峰光这样的一群人在守护着,我对现实世界就多了一份信心。showImg(http://segmentfault.com/img/bVcpsi); 文:Gracia (本文为原创内容,部分或全文转载均需经过作者授权,并保留完整的作者信息和技术人攻略...

    lewinlee 评论0 收藏0
  • 技术攻略访谈二十五:运维的野蛮生长

    摘要:我一直认为运维工程师就是让跳舞的人,当我操纵几百台机器,整齐划一地做一件事情,那种感觉特别棒。技术人攻略你怎么看待,运维和开发的关系应该怎样平衡国内大家提得多 showImg(http://segmentfault.com/img/bVb66I); 技术人攻略:运维工作普遍很辛苦,你却能做得如此快乐,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流程比补位更重要,方法比拼命更重要。UPYUN运...

    mating 评论0 收藏0
  • QingCloud Insight 2016:诠释云计算未来图景

    摘要:但事实证明,传统行业对云计算技术只是谨慎,并非保守。一旦真正接受云计算技术后,他们的转型步伐甚至超越了互联网企业。目前,已为中国银行招行银行泰康人寿九州证券顺丰集团中国伊莱克斯华润万家剑南春京客隆等众多大型企事业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te/1460000006778213); 今天,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因...

    付伦 评论0 收藏0
  • 技术攻略访谈二十五:运维的野蛮生长

    摘要:他希望能传递运维的正能量,就和攻略君一起来看这段运维人的拓荒历程吧技术人攻略能否介绍一下你是如何把嵌入式的思想应用到了运维领域我年进大学开始接触,到年加入台湾威盛之前,已经玩了年。showImg(http://segmentfault.com/img/bVb66I);文:Gracia(本文为原创内容,部分或全文转载均需经过作者授权,并保留完整的作者信息和技术人攻略介绍。) 导语:本期采访对...

    Scorpion 评论0 收藏0

发表评论

0条评论

Andrman

|高级讲师

TA的文章

阅读更多
最新活动
阅读需要支付1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