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专栏INFORMATION COLUMN

网络分层概述

alogy / 576人阅读

摘要:市面上有很多介绍网络是怎么分层的,及每层负责些什么的书,但很少看到有书介绍为什么要这么多分层。本文采用详解里的层结构,即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并且只讨论以太网和常见的组网方式,不考虑特殊场合的应用。

市面上有很多介绍网络是怎么分层的,及每层负责些什么的书,但很少看到有书介绍为什么要这么多分层。

本篇将试着从分层是怎么来的这个角度分析一下网络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希望对网络初学者有所帮助。

注意:内容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知识构思出来的,可能跟实际情况有出入,仅供参考。

本文采用TCP/IP详解里的5层结构,即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并且只讨论以太网和常见的组网方式,不考虑特殊场合的应用。

物理层

物理层就是如何将多台设备连起来,不管是有线还是无线的方式,都是让设备之间能交换数据,所以物理上的连通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就没法通信了。

如果只有一台设备,就不需要和别人通信; 两台呢?直接弄根线连上就可以通信了。

三台呢,怎么连? 可以像下面这样,三根网线搞定

               +-------+
    +--------->| Node2 |<---------+
    |          +-------+          |
    |                             |
    ↓                             ↓
+-------+                     +-------+
| Node1 |<------------------->| Node3 |
+-------+                     +-------+

四台呢,这么连?

                +-------+
    +---------->| Node2 |<----------+
    |           +-------+           |
    |                               |
    ↓                               ↓
+-------+                       +-------+
| Node1 |                       | Node3 |
+-------+                       +-------+
    ↑                               ↑
    |                               |
    |           +-------+           |
    +---------->| Node4 |<----------+
                +-------+

虽然四根网线搞定,但带来至少两个问题:

Node2和Node4之间怎么通信? 首先肯定得经过Node1或者Node3,就算能根据网络繁忙程度进行智能的选择,Node1和Node3也需要把部分精力用在帮忙转发数据包上,就算转发消耗的系统资源可以忽略不计,但Node1和Node3之间的通信呢?由于带宽有限,Node1和Node3之间的通信肯定会受Node1或者Node3之间通信的影响。想象一下,寝室里面有四个人,A和C之间传一个电影,导致B和D之间打局域网游戏卡的要死,你说B和D恼火不?

Node2和Node4关机之后,Node1或者Node3之间就没法通信了,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环里面有两台设备下线,那么就会变成两个多带带的网络

改进成这样呢?

                +-------+
    +---------->| Node2 |<----------+
    |           +-------+           |
    |               ↑               |
    ↓               |               ↓
+-------+           |           +-------+
| Node1 |<----------+---------->| Node3 |
+-------+           |           +-------+
    ↑               |               ↑
    |               ↓               |
    |           +-------+           |
    +---------->| Node4 |<----------+
                +-------+

确实解决了上面的那两个问题,新的问题出现了: 一台电脑要连三根网线,总共是3+2+1=6根网线,看起来还好,但想象一下有10台机器,那就是10+9+8+7+6+5+4+3+2+1=55根,根本没法想象应该怎么布线。

很明显这种只靠网线的办法在局域网中就行不通,更别说将世界上所有设备互联了。

于是人们想到引入一种新的设备,用来负责连接各个机器,机器只要和这个新的设备打交道就可以了,于是有了下面这样的连接方式:

                +-------+
                | Node2 |
                +-------+
                    ↑
                    |
                    ↓
               +--------+
+-------+      |        |      +-------+
| Node1 |<---->| Device |<---->| Node3 |
+-------+      |        |      +-------+
               +--------+
                    ↑
                    |
                    ↓
                +-------+
                | Node4 |
                +-------+

这样看起来就简洁多了,并且往这个网络中添加机器也非常简单,牵一根线到中心的那个设备就可以了。当然这样的组网也有缺点,那就是中心的那个设备挂了后,整个网络就不通了,所以中心设备的功能一定要越简单越好,这样就能保证其稳定性。

其实上面的这两种连接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形网络和星形网络,环形网络不常见,只在某些特殊场合使用,而星形网络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组网方式。

有了星形网络后,物理连接上没问题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通信,Node1要发数据给Node4,肯定要先发给中间的Device,那么Device怎么知道要发给Node4,而不是Node3呢? Node1和Node3都给Node4发数据,Node4怎么区分数据是谁发过来的呢?这时候链路层就登场了。

链路层

为了解决上面物理层遇到的问题,聪明的人们设计了一种链路层协议,叫以太网协议。

因为机器之间要通过网线通信,那么每台机器上都有一个处理数据传输的硬件,这个硬件就是网卡,在以太网协议中,要求每个网卡都要有一个地址,就是我们常说的网卡(mac)地址,并且这个地址必须唯一,不能冲突。

为了解决网卡地址唯一这个问题,人们将网卡地址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厂商的ID,另一部分由厂商自己控制,由于厂商的ID是唯一的,所以只要厂商自己不生产同样mac地址的网卡,那么所有厂商的网卡地址都将唯一。

有了mac地址后,Node1给Node4发的数据包中就可以带上各自的mac地址,这样就能唯一的标识这个包是由谁发给谁的了,这样的数据包就是以太网数据包,当然以太网协议还有其它的字段,但这两个字段是最重要的。

现在知道数据包是由谁发给谁的了,另一个问题来了,中心的那个Device收到Node1发给Node4的包之后,怎么知道Node4是连接到哪个端口上的呢?

最开始人们采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那就是群发,由于中心的那个Device不知道Node4连接到哪个端口的,那么它就会将数据复制多份,向所有端口都发一份(Node1所在的端口除外,因为Device知道数据包是从这个端口发进来的),这样Node4就收到了Node1发过来的数据,当然其它两个Node也会收到相应的数据包,但网卡很老实,发现不是发给自己的数据包,就不看包里面的内容,直接把数据包丢弃了。

上面这种简单粗暴的设备就是我们常说的集线器(Hub),从它的工作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两个缺点:

数据不安全: Node1发给Node4的数据会被发送到Node2和Node3上去,虽然网卡默认情况下会丢弃该数据包,但是也可以设置网卡为混杂模式,从而可以接收并处理这些数据包。

性能差: Node1跟Node4通信的所有数据包都要发给Node2和Node3一份,一方面增加Device的压力,并且还要占用和Node2及Node3之间的带宽

为了解决集线器的问题,人们发明了交换机,跟集线器相比,交换机里面多了一张转发表,里面包含了mac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大概如下:

mac地址 端口
02:42:83:06:75:13 2
08:00:27:03:d0:e7 2
ee:35:41:bb:a4:60 3
02:42:34:8F:0E:FE 4

上表中,02:42:83:06:75:13和08:00:27:03:d0:e7连接在交换机的2号端口,ee:35:41:bb:a4:60连接到3号端口,02:42:34:8F:0E:FE连接到4号端口。

这里02:42:83:06:75:13和08:00:27:03:d0:e7都与端口2相连,表示与端口2连接的是一个交换机或者有多个虚拟网卡的主机。

有了这张表之后,交换机收到数据包之后,就知道要从哪个端口发出去了,于是解决了集线器的那两个问题,那么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这张表示从哪里来的??

交换机在刚启动时,这张表是空的,当收到第一个数据包的时候,它也不知道要从哪个端口转发出去,于是它采用和集线器一样的方式广播出去。当交换机每次从一个端口收到数据包时,都会提取数据包里面的源mac地址,然后将这个mac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添加到(或者更新)转发表,这样很快就会将转发表构造起来,就算有网线换了端口,也会及时的更新转发表。

有了交换机后,局域网是搭建起来了,但是可以通过N个交换机将世界上的所有机器都连起来吗?就像下面这样:

                                +---------+
                                |         |        +-------+
                +-------+       | Switch3 |------->| Node5 |
                | Node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ode1 |<---->| Switch1 |<---->| Switch2 |<---->| ....... |<---->| Switch N |------->| Node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ode3 |        | Node4 |
                +-------+        +-------+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每个Node都有一个唯一mac地址(UUID),但这个UUID里不包含任何其它信息,这给数据的全网传输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想象一下我们每家每户都用一个UUID来标识,没有我们现在用的地址和邮编,那么把我家的地址给你,叫“912FAD50-07B2-4FBA-8F65-4537ABEF5670”,请问你要怎么找到我家?如果我们是一个村的人,那还不是特别难,村委会把所有住户的UUID都收集起来,找人的话去村委会问就行了,如果我们不在一个国家呢?这下不好办了,要不你家村委会特别强大,知道世界上所有住户的UUID,然后告诉你下一步再去哪里问,要不村委会没这能耐,只能告诉你去镇上问,镇上再让你去市里问,最终问到一个可能类似叫国家信息中心的地方,它告诉你地址是在美国(假设目的地是美国),于是你得去美国的国家信息中心去问,把相关的人问了个遍终于知道了我在哪里。

上面的方法看起来最终也能找到,那问题在哪里呢?简单的列几条

现在世界上联网的设备大概有几十亿,并且每年还在疯狂的增长。要有一个机制来管理所有的这些UUID,并且能高效的在里面找到想要的数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交换机的转发表都会非常大,性能肯定跟不上

现在移动设备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位置老变来变去,意味着由UUID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老在发生变化,那怎么能保证及时的将地址变化情况更新到那些管理机构呢?估计光更新的请求就把网络给撑爆了

没隐私,走到哪里都是那个UUID,都有人知道你在哪里,恐怖不?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办法根本不可行,就像邮局无法根据你提供的UUID找到你家地址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类似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xxx路xxx号”的东西,于是网络层的IP登场了。

网络层

网络层的IP地址就是我们想要的类似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xxx路xxx号”的东西。

IP从哪里来

对于生活中的地址,比如说湖南,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为什么管理的范围是现在这样?国家层面说了算(当然不是瞎说,根据历史情况来定),湖南下面要分几个市呢?湖南省自己进行划分。地址一旦规划好,就很稳定,很少变,变化的时候就是合并行政村、撤县设市、设置直辖市啊之类的。

IP地址也差不多,一旦分配好了就不会经常变化,比如给湖南分了那么多的IP段,那么就不会频繁的变化,一直都是湖南的;唯一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地址没有长度限制,而IP地址有长度限制,IPv4的地址范围只有40亿左右(当时设计的时候觉得够用了,结果现在悲剧了...)。

既然资源有限,那么就有分配的问题,先到先得,由于欧美发达,上网的人多,所以申请比较积极,抢去了大部分的地址空间,像非洲这样的,就只抢到很少的份额。地址分配机构也是一级一级的,比如我是中国电信公司,需要大批的IP,那么我就去向负责亚太地区的机构去申请,如果机构发现现在有多余的,就会直接分配地址给我,如果没有那么多,它会向它的上级要资源,所以这事和申请域名、通信频道是一样的,申请一定要积极,不然就被别人抢去了,等拿到分配给我的IP地址段后,就可以一级一级的往下再分配下去了,内部怎么分就看自己怎么管理了。

现在再去申请IPv4已经没戏了,2011年IPv4地址就被分配完了,现在该抢IPv6了,不过IPv6地址空间大,没必要那么急着抢,并且也不是谁都能申请,想申请都少就能申请多少的,只能按需申请,再说也不是免费的。

IP如何路由

为了简化讨论,这里讨论的IP地址都是IPv4公网地址,不考虑内网地址,不考虑NAT转换的情况。同时由于网段的划分和路由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在这里不讨论路由表是如何构造并更新的。

有了IP地址之后,我们就需要一个能转发IP数据包的设备,那就是路由器,有了路由器之后,我们的网络就变成了这样:

                                +---------+
                                |         |        +-------+
                +-------+       | Switch2 |<------>| Node4 |
                | Node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ode1 |<---->| Switch1 |<---->| Router1 |<---->| ....... |<---->| Router N |<------>| SwitchN |<----->| Node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ode3 |                                                              | Node N+1 |
                +-------+                                                              +----------+

有了IP地址后就很容易路由了,原理跟投递邮件一模一样,想象一下投递邮件,假设你在上海,要写一封信给北京的朋友,首先得找到最近的邮局,把信投进去,信封上会填上收件地址和发件地址,然后会有工作人员将信件发到下一站,下一站会有工作人员接手再发给下一站,经过几次中转到了上海总站,然后由上海总站再发往北京总站,北京总站再派工作人员一级一级的下发,最终将信件送到你朋友手上。

再来看看网络中的数据包,假设上海的A要给北京的B发一个数据包,首先得根据他自己的路由表(由自己配置)和B的地址,找到最近的路由器(这就跟上面找邮局是一样的,路由器就相当于邮局),路由器会根据它的路由表将数据包再往外发,可能是先到上海的某个中心路由器,然后再由它发给北京的路由器,最后由北京的路由器一级一级的往下发,最终到B的手中。

咋一看好像也是一级一级的转发,那跟前面被否决的链路层交换机的转发有什么不一样呢?

路由器里的路由表要小很多:IP是一段一段的有范围的,整个中国的IP段可能也就几百条,这几百条再被各个省分成不同的小的IP段,那么所有省一级的IP段总共加起来也差不多万条的级别,跟几十亿级的设备数量来比要小多了。并且IP范围和生活中的地址是一样的,不怎么变化,不需要频繁更新。

IP地址的位置是固定的,不需要频繁更新:移动设备就像是城市里的流动人口一样,人会经常租不同的房子,但房子本身的地址不会发生变化,就是说移动设备换地方后会换IP地址,但IP地址所关联的路由器是不会变化的,即IP地址在整个网络拓扑中的位置不会变化,变化的是设备的位置。

更好的隐私:由于大家都用IP通信,而IP没有和具体的设备绑定,给你一个IP地址,你只知道它大概位置在哪里,但你不知道用这个IP上网的设备是什么(当然可以通过其它的手段知道,但根据IP没法知道)。

IP和链路层的关系

大家都通过IP地址来通信,但交换机只知道链路层,不知道IP层的任何信息,于是设备在向另一个设备通过IP地址发送数据之前(通过交换机直接相连的两台机器),需要知道对方的mac地址,这个时候就用到了ARP协议,利用该协议,可以根据IP地址得到mac地址,当然,该协议只在局域网内有效,网络中的每台设备只和当前局域网的另一台设备直接通信,想要访问其它网络中的设备,需要当前网络中的其它设备代为转发,具备转发IP数据包功能的设备,我们就说它具有路由功能,一般就是我们常说的路由器。

IP网络这么好,那我们还需要链路层的网络吗?直接通过IP进行通信就好了,还要mac地址干嘛?答案是不行,还是得依赖链路层。因为IP地址是逻辑上的东西,所以就要考虑分配问题,一台设备加入了当前网络,给它分配个什么IP好呢?机器数量少且不怎么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人工管理,做到地址不冲突,但在公共场合呢?你去了机场,连了机场的网络,IP怎么办?机场工作人员给你找一个空闲的填上?就算机场有那闲功夫,专门派个人或者设备显示当前网络还有哪些IP是空闲的,你也烦啊,需要找到这个人或者设备,并且还要自己手动配置网络IP;再考虑一种情况,你坐在地铁上,从闵行区到杨浦区,中间要经过徐汇区,在闵行区的时候你手机是在闵行区的网络里,等地铁经过徐汇区的时候,你连上了徐汇区的网络,IP地址咋办,到哪去找一个没被人占用的IP地址?那么多的人,怎么保证不冲突?到了杨浦区的时候,又得人工切换,估计你都要崩溃了。所以网络层还是离不开链路层来完成一些它的管理工作。

IP冲突和动态分配

有了ARP后,系统在手工设置自己的IP之前,可以通过ARP请求来问问当前局域网里面有没有同样IP的机器,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IP冲突。

同时为了动态的分配IP,人们想出了DHCP协议,大概过程就是,当一个机器连进网络的时候,先广播一下,问当前局域网有没有人可以分配一个IP给它,当前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就会分配一个空闲的IP给请求的机器,应答包中还包含了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由于当前机器没有IP,所以只能依靠链路层的广播机制,所以它的范围局限于当前局域网(当然局域网的其它设备也可以转发该DHCP请求出去,从而实现跨网段的DHCP)

当前局域网只能有一个DHCP服务器,否则两个服务器管理的地址可能冲突

在有DHCP服务器的网络中也可以手动的给自己配置IP,只要不使用被DHCP服务器管理的IP范围,并且不和别人冲突就可以了

IP层解决了将一个包从一地址发到另一个地址的问题,但这个数据包是给谁的呢?

传输层

在生活中,一个地址可能是一个家庭住址,或者是一个公司,邮件中除了包含收件地址和发件地址之外,还需要收件人和寄件人的信息,因为只有有了收件人的名字,才知道把邮件交到谁的手上。

网络世界中也一样,网络(IP)层负责将数据包发到目的地址,但这个数据包是给谁的呢?机器上运行那么多的进程,哪一个才是接收者呢?就需要一个东西来区分这些进程,于是就有了端口的概念,如果进程需要网络通信,就向操作系统申请一个端口,通过这个端口来唯一标识这个进程。

注意:端口是个抽象的逻辑概念,并不是说机器上有那么多的硬件端口。

这个时候UDP就登场了,它在IP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字段,这样一个UDP包就能唯一的确定是从哪台设备的哪个进程发给哪台设备的哪个进程。

有了UDP,就能将包发送给指定设备上的进程,目的进程也能通过收到数据包中的源地址和端口,发送应答包回去。那这样是不是就搞定了呢?

想想发邮件,是不是有邮件丢失的情况,丢失了会怎么样?丢失后造成的情况是接收方没收到邮件,发送方也不知道邮件丢了。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邮局推出了挂号信,就是如果邮件丢失,会通知发送方。

UDP也有这样的问题,当线路繁忙的时候,路由器如果处理不过来就会将收到的包丢弃,这时目的端收不到数据包,发送端也不知道数据包丢了,于是造成通信故障。这个时候TCP就登场了,它在里面增加了一些收包确认及超时重传的机制,保证数据包能完整的发送到目的地。

就如同挂号信比平邮要贵一样,TCP要比UDP的开销大,所以对于可以接受丢包的场合,UDP还是有一席之地。

应用层

通过传输层,数据包已经完整的发送到了接收进程手中,那么数据包里面包含了什么数据呢?应该怎么解析它呢?

想想邮件,收件人收到之后打开邮件会看到什么?可能是一封普通的问候信,也可能是一首诗,有可能是中文的,也有可能是英文的。总之要有一定的格式,并且是收件人能看懂的格式,否则这封信就没有任何意义。

同样的,收到数据包的进程打开数据包之后也需要能看懂数据包的内容,不然该数据包就没有任何意义,数据包的数据要能被看懂,那就得必须有固定的格式,这种格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层协议,如ftp、http、dns、snmp等。发送方必须发送接收方能识别的协议格式,比如向http服务器只能发送http请求,如果发ftp请求过去的话,http服务器就不认得,没法处理,只能返回错误。

数据发到目的进程手上了,目的进程也能看懂数据的内容,于是一个成功的通信过程就完成了。

完整的通信过程

这里以一个dns请求为例,描述一下数据包的传输过程,因为dns默认是udp协议,所以比较直观。

假设dns服务器的IP是8.8.8.8,端口是53

应用层构造一个DNS包,然后告诉UDP层发到8.8.8.8的53端口

UDP层收到包后,构造一个UDP包,里面的数据就是DNS包的内容,目的端口是53,源端口由操作系统分配一个(或者可以通过绑定的方式自己指定一个),然后告诉IP层让它把这个UDP包发给8.8.8.8

IP层收到请求后,就去查询路由表,看这个包应该怎么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8.8.8.8跟自己不在一个子网,于是会找到默认网关的IP,同时得到自己应该用哪个IP及哪个网卡发包出去;这里假设我们只有一个网卡eth0,IP为192.160.64.12。

构造一个IP包,里面的数据是UDP的内容,目的IP是8.8.8.8,源IP为192.160.64.12

构造ARP数据包,源地址为eth0的mac地址,目的地址为链路层广播地址,广播局域网,获得网关IP对应的mac地址

通知链路层将这个IP包发给网关对应的mac地址

链路层收到请求后,构造以太网包,目的地址为网关的mac地址,源地址为eth0的mac地址,内容为上面构造的IP包,然后发送给网关

网关收到数据包后,一看目的IP是8.8.8.8,跟自己不在一个子网,于是就查看自己的路由表,然后将数据包发给下一个路由器(发给下一个路由器的过程和上面的6~8步相同)

直到这个数据包到了最后一个路由器,该路由器发现8.8.8.8跟它其中的一块网卡在同一个子网,于是通过那块网卡直接发给8.8.8.8(发给8.8.8.8的过程和上面6~8步中发给网关的过程相同,只是目的地由网关变成了8.8.8.8)

8.8.8.8收到数据包一看,发给53端口的,于是就转给了DNS服务器进程

DNS服务器进程读取包的内容后,构造应答包,然后根据源IP和源端口,跟请求包一样的流程,将应答包发给了请求方

系统有ARP表,会将查到的IP地址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缓存起来,所以上面的过程中并不是每次都要发ARP包

结束语

本篇只介绍了最最最基本的网络知识,希望对初学者有帮助,后续有机会再一一介绍其它的。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9829.html

相关文章

  •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概述

    摘要:本文基于王道计算机考研计算机网络顺便提一嘴,王道计算机网络的小姐姐声音真滴好听最近准备就业,整理一篇计算机网络的笔记,后续会继续更新相见即是有缘,如果对你有帮助,给博主一个免费的点赞以示鼓励把计算机网络概念计算机网络 ...

    不知名网友 评论0 收藏0
  • 网络分层概述

    摘要:市面上有很多介绍网络是怎么分层的,及每层负责些什么的书,但很少看到有书介绍为什么要这么多分层。本文采用详解里的层结构,即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并且只讨论以太网和常见的组网方式,不考虑特殊场合的应用。 市面上有很多介绍网络是怎么分层的,及每层负责些什么的书,但很少看到有书介绍为什么要这么多分层。 本篇将试着从分层是怎么来的这个角度分析一下网络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希...

    xiao7cn 评论0 收藏0
  • Graph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样例及最新进展

    摘要:是直接作用于图的卷积神经网络,允许对结构化数据进行端到端的学习,也即输入可以是任意大小和形状的图。图谱卷积和图卷积神经网络举个例子,让我们看下面这个十分简单的分层优化传播规律是神经网络层的权矩阵,是像这样的非线性激活函数。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是直接作用于图的卷积神经网络,GCN 允许对结构化数据进行端到端的学习,也即输入可以是任意大小和形状的图。...

    wushuiyong 评论0 收藏0
  • PHP程序员如何基于比特币开发各种相关功能

    摘要:课程地址比特币开发教程以太坊,主要是介绍使用进行智能合约开发交互,进行账号创建交易转账代币开发以及过滤器和事件等内容。 什么是比特币 当我们谈到比特币时,其实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指代。 比特币首先是一种数字加密货币,用户可以通过比特币网络进行 比特币转账或商品结算,就和传统的货币一样: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te/14600...

    Kylin_Mountain 评论0 收藏0
  • PHP程序员如何基于比特币开发各种相关功能

    摘要:课程地址比特币开发教程以太坊,主要是介绍使用进行智能合约开发交互,进行账号创建交易转账代币开发以及过滤器和事件等内容。 什么是比特币 当我们谈到比特币时,其实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指代。 比特币首先是一种数字加密货币,用户可以通过比特币网络进行 比特币转账或商品结算,就和传统的货币一样: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te/14600...

    KaltZK 评论0 收藏0

发表评论

0条评论

最新活动
阅读需要支付1元查看
<